前言:
最近這陣子,雖然一直忙著雜七雜八的事情,但靈感卻不斷湧現。除了之前好幾篇作持續角力的社會專題,還有好幾種事情讓我有意分享。其中一件事,就是以下與文化知識有關的探討。

(Illustrated by Invisible@郵便年賀.jp)

當現今世代的學子,都深受潮流文化及科技所影響,變成以鍵盤取代紙筆,只懂得流行時尚,相對書籍及報章中的文字及知識,卻因此終有一天遭忽視及遺忘,甚至不惜扭曲價值觀以迎合大勢所趨。現在的文字及知識,正準備流著淚......

(Illustrared by Invisible@LayerPaint - Samsung Galaxy Note 10.1)

不久前,我在新聞網看到一篇關於香港學生的語文及知識水平正處於每況愈下的趨勢的報導。從多篇相關報導的字裡行間,我不禁為現今學子的語文能力還有知識水平的退步搖頭嘆息,但與此同時,亦有另一個疑問,那是導致這種情況發生,是否真的只出於學生本身的問題?

(按:括號綠字部分屬小妹個人有感而發,並不代表任何立場。若有關內容為大家帶來不便,還請大家多多見諒,先謝。)

《文字流淚》
主唱: 陳慧琳 / 謝安琪
作曲:林天愛
填詞:林若寧

魯迅在歎氣 老捨亦已死
撕去了雙城記 慨歎書香化蒸氣
司馬遷的傷悲

前朝歷史 給當世繁盛殺死
文學巨著太大年紀

(現在大多數人,生活節奏急速,每天若撇開上班、上學及睡覺的時間,大家還可以花多少時間在閱讀上? 平日的工作及課業,已經讓大家疲憊不堪。對於一段又一段的文字,早已沒甚麼精神閱覽下去,更別遑論花費腦筋去吸收豐富的知識。相對文字,大家比較傾向閱讀雜誌、繪本及漫畫,只因圖像予人留下深刻印象之餘,又可收紓緩壓力之效,不至於消耗大家的精神。說真的,若非耐性欠佳使然,我也想打算給每篇文章創作繪本。每次前往書店看書,總會看見大多數人,看的多是休閒、潮流及實用類型書籍,閱覽文學歷史等書籍的人卻寥寥無幾。這種現象,有一部分都是工時過長、工作及學業壓力等帶來的結果。

史學巨著大多冗長艱澀,卻是蘊藏豐富文筆及真實故事的最佳寶藏。然而,大多數人,包括我本人,都給當中的特點嚇倒,從而缺乏興趣。如今面對國民教育有意取締中國文學及歷史科,正當莘莘學子都在捍衛文學及歷史的旋渦中掙扎,曾經讀過卻不曾重視相關科目的我們,這時候才意識到它們的可貴之處,想重新認識及接觸它們。然而,我們的時間及耐性,又能否對之持之以恆?)

(寂寞漢字) 看盡春秋的交替
(字字有淚) 拍賣真跡漢棣
(寂寞漢字) 看盡史記的荒廢
(字字有淚) 情書的安慰
從人海中拋低 人間智慧

潮流浪裡 西廂記文字已死
紅娘白髮 太大年紀

(大概我之前強調過好幾次,我在學時期並不大愛看中國文學巨著,一方面我對文學不感興趣,另一方面自己的中文水平欠佳,對於文言文的理解感到無力。這些因素,讓我一直以來在中文相關的科目成績一落千丈。然而,打從升讀預科開始,就發覺中國語文及文化科,除了一般的語文認知,還包括了人文時政批判部分。本身熱忱時事探討的我,不經不覺對這科目改觀,與此同時,亦因受到其中一位愛自創小說,而且中文成績不錯的同學影響,開始嘗試自行寫作,改善中文水平,最後在高考中的成績突飛猛進。儘管直到現在,我的中文仍沒多大進步,至少我會盡量避免錯別字。最近,我開始嘗試接觸一些以寫實及探討時事為題材的文章及書籍。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每次看文章,總會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字詞及文法。最初,我看到的,是一些同音字的錯誤運用,就像「斯文」寫成「施文」、「諫言」寫成「見言」、「責備」寫成「責被」,到了現在,一些不應該犯的基本用字錯誤愈見愈多。很諷刺的是,這種錯誤,竟然在大多數報章甚至小說中找到。我有點懷疑,到底是文字校對及編輯方面做得不足,還是愈來愈多濫竽充數的作家湧現。最經典的,莫過於我們有一位女歌星,推出由她親自創作的,總共三十多頁的愛情小說,竟然被揭過百錯別字。近期學生語文水平下降,連「社甫」及「蘇車式」都寫得出來,多少都多虧這種質素的作家。至於愈見朝令夕改的教育制度,是否導致學生語文水平下降的另一種原因,就不用多說了,反正現在連教育局都只管將教育政治化,還會關注教學質素嗎?)

(寂寞漢字) 看盡春秋的交替
(字字有淚) 拍賣真跡漢棣
(寂寞漢字) 看盡史記的荒廢
(字字有淚) 情書的安慰
從人海中拋低

柏樹這麼少 化造每張紙
盛世枉費樹苗
列印出種種鈔票
蘇軾也流淚了 只許苦笑

(多虧日益發達的資訊科技不斷給催谷發展,電子書已經日漸普及。除了日常生活,亦有些學校推出電子教學書。然而,對於電子書內的資料,我還是壓根兒有所保留。我不確定當中的資料是否如傳統書籍般豐富,更別遑論當中的準確性非常浮動。至少,維基百科的資料,可以隨不同編輯員的個人知識有不同程度的修改,甚至接連出現錯別字。我在某程度懷疑,最近有學生答出「愛恩斯坦發明電燈」,除了基於他本身不用功,多少不排除遭電子資料庫誤導。

相對電子書,我比較取信傳統書籍中的知識的可信性。儘管書本有著一定程度的重量,當中集百學之大成,每一類題材亦都可以有著不同比較,從而有著不同的分析及觀感,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中的資料,自古以來流傳百世,有著相當程度的可信性。我比較喜歡閱讀傳統書籍,正基於這種原因。

從前,我每次看見一棵又一棵的樹木,變成豐富大眾知識的書籍及報紙,甚至可作自由發揮的筆記本,我會感到歡喜。現在,同樣的創造,在我看來卻感覺不一樣。現在的人,都趨向閱讀電子書,那些由樹木變出來的東西,卻成為大眾消閒娛樂及追隨潮流的產品。有了電子科技,大家開始不再以紙與筆書寫,取而代之的,就是鍵盤。莫說書寫,就連繪畫都是一樣,傳統的畫紙、畫筆與五花八門的顏料這個組合,都變成螢光幕、繪圖軟件及數位繪圖板了。誠然,我還是比較喜歡電繪及傳統手繪同時轉換,就連書寫亦都是一樣。我倒是覺得,那些樹木的付出白費了。)

(寂寞漢字) 記錄水滸傳興替
(字字有淚) 送別詩經已逝
(寂寞漢字) 記錄這裡的一切
(字字有淚) 情書都荒廢

文明可有東西 流芳百世

(因為生活逼人,讓大家提不起精神閱讀史學巨著;因為電子書的方便普及,讓大家忽略傳統書籍的豐富可貴;因為寫作人的濫竽充數,讓不少學生犯下不必要的寫作錯誤。甚至一些傳統的報章雜誌,亦都不惜扭曲新聞價值道德去刺激銷量。現在的文字及知識,到底變成了甚麼樣子?)

*********************************************************************************************************************************
後記:
我無意挑剔任何專欄作家及新聞撰稿員的語文水平,更沒資格干涉任何人吸收各種知識的自由,不過看見現在有很多人連基本字詞都用錯,感到看不過去。每當我從各大文章看到這種情況,都總會忍不住邊罵邊作腦內修正。話說回來,昨天與一位朋友吃飯,他對我說,有一次他帶同女兒前往一間幼稚園面試,無意中聽見一位正在進行英文面試的小孩,在英文答案後面加上中文感嘆詞,這種現象,事實上在我目前任職的公司中都甚為普遍。我很難想像,我們的下一代,將會用甚麼語言溝通。怎樣也好,我只望自己的姨甥及姪兒,日後能夠好好學習文字及知識。

延伸閱讀:

考生常識差 蘇軾變「蘇車式」 by 雅虎新聞網

「唔中唔英」,會變成甚麼語言? by Invisibl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nvisi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